忙活了好一段时间,这天,母亲刚从生产队分了些粮食带回家,正好是吃饭的时间。刚煮好饭,母亲就见十三岁的谭召群跑进厨房盛了饭,小心翼翼地舀了一小勺猪油,又拿起自家酿制的酱油瓶子晃了晃,朝碗里抖了几滴,然后用筷子熟练地来回“画圈”,拌了个均匀。
有了这些宝贝,谭召群甚至不需要额外的菜,就能吃下两大碗米饭。除了喜欢吃,谭召群还会跟着母亲一起酿造酱油。十三岁的他用小小的手揉得盆里哗哗直响,享受清水漫过黄豆的凉爽。豆子泡过一段时间后,母亲会将它们蒸熟,再用自家磨好的小麦粉把豆子裹上,在**温度下放置好些天。这是制曲的过程,也是酿造酱油过程中**重要的步骤。当这些豆子在曲霉和微生物的促进下开始散发出香味时,谭召群会与母亲一起,把它们装入稍大一些的缸中,加入盐和清水进行酿晒,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悉心“照料”,将豆子滤去,剩下鲜香油亮的便是诱人的酱油。
在谭召群的回忆里,酿造的时光总是显得过于冗长。要但当那些神奇的滋味出现在饭桌又跳上舌尖时,他所经历的不安、急躁、等待、疲劳好像又忽然都散去,**又重新变得美妙起来。
不止是酱油,母亲还会带着谭召群自己制作甜酒、坛子菜、霉豆腐、豆豉等许多食物。这些看上去在他青少年时期毫不起眼的日子,构成了谭召群不寻常的记忆。
记忆也许会变得模糊,但有些影响,是深深刻在骨子里的。那些对别人来说是“手艺活”的东西,对于谭召群来说,那就是他的生活。1986年,十七岁的谭召群选择学厨艺做厨师,对美食的向往,对传统工艺的敬畏,让他对待起做菜这件事来总是特别上心,也让他拥有不错的“运气”,那时候在九所宾馆学厨,后来又得到师父谭添三的赏识并拜入门下。后来自己2003年初创业做餐饮企业时,师父还写了一副字送给他,“人品如技艺,技艺如人品”。
在做餐饮的过程当中,谭召群感受到调味对于餐饮菜品的重要性,而他更偏爱像酱油这样较为传统的调味品。当时在店里,他也会自己酿造一些酱油来供店内使用,觉得这样味道好,更加放心,当时店里的菜品也获得不少认可。后来生意好了,自己酿造的酱油跟不上使用的量,这也让谭召群产生了一种使命感:好的传统手艺还是得传承下来。这也为后来创立老谭酱油埋下了一颗种子。
三十年的从厨经验,让他在酱油的品质上有足够的自信。几番苦寻才找到的黄豆、蔗糖等原材料,多次调整之后的用料比例,精心打磨之后的酿造工艺……要生产起酱油来,要做的事情可复杂得多,也更加讲究。但对于谭召群来说,这种感觉是熟悉的,就像儿时自己制作酱油,“好的东西嘛,总是要等一等的,急不得。”
虽然对自己的产品足够自信,但要打入市场却还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。老谭酱油诞生在2013年,但那时人家对产品不了解,自然不愿意冒险“尝新”。要怎么办呢?酿造是谭召群的强项,但卖起酱油来,他也丝毫不含糊。谭召群选择了朴实但也是有诚意的办法:送货上门。他开着车,几乎跑遍了本地路边可见的餐饮门店,甚至还带着酱油在**跑个“天南地北”。店里的厨师对他的酱油属性不了解,他就亲自给人家做菜演示。记得有一次,谭召群带着酱油在江西南昌的一家餐厅,即使在表示“直接赠送一箱酱油”的意愿之后,对方仍然对酱油的品质不够信任不愿意尝试。或许是因为湖南人倔强和不服输的性格,谭召群向对方发起了挑战,“咱们就做同一道菜,家常的辣椒炒肉,对比一下,看看效果究竟怎么样?”这份执着,也让对方产生了兴趣,最终决定一试。结果可想而知,来自湖南的酱油,搭配这道湖南人爱的辣椒炒肉,自然能发挥出更浓烈的湘味。当时的店老板并未明显表态,于是谭召群留了个名片给他。三天之后,店老板自己开着车来到店里,取走了二十几箱货。但没想到的是,回去之后不到一星期,仍然是这位店老板,这次只是一个电话打过来,“给我寄六百件(箱)。”在最初艰难起步的时期,这样一大笔订单,给了谭召群和他的团队莫大的鼓励。
如今的老谭酱油,产品丰富了许多,除了古法酿造的传统酱油之外,还多了适用于小炒、蘸食、凉拌、红烧等各种场景的酱油,为了能够使原料得到充分利用,还附带着生产一些黄豆酱、粉丝酱等产品。销量好了,又得到许多前辈大师们的认可,谭召群感到欣慰不少,“辛苦也值得了”。如今除了带着酱油忙于奔波**各地做一些品鉴的活动之外,他依然坚持着定期去酿造的工厂看看。“酿好这瓶酱油,让千家万户都用上并且还觉得不错,那我做梦都会笑了。”那些深深浓浓的酱油里,是谭召群一辈子对湘菜的热情。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传承古法,遵循自然,老谭味道,匠心品质,味你制造